【分析】
1.杯基中心線彈線未驗方。
2.杯基上段模板支撐方法不當,澆筑混凝土時,杯芯木模板由于不透氣,相對密度較輕,向上浮起。
3.模板四周的混凝土振搗不均衡,造成模板偏移。
4.操作腳手板擱置在杯口模板上,造成模板下沉。
5.杯芯模板拆除過遲,粘結太牢。
1.杯形基礎支模應首先找準中心線位置及標高,先在軸線樁上找好中心線,用線錘在墊層上標出兩點,彈出中心線,再由中心線按圖彈出基礎四面邊線,要兜方并進行復核,用水平儀測定標高,然后依線支設模板。
2.木模板支上段模板時采用抬轎杠,可使位置準確,托木的作用是將轎杠與下段混凝土面隔開少許間距,便于混凝土面拍平。
3.杯芯木模板要刨光直拼,芯模外表面涂隔離劑,底部應鉆幾個小孔,以便排氣,減少浮力。
4.澆筑混凝土時,在芯模四周要均衡下料并振搗。
5.腳手板不得擱置在模板上。
6.拆除的杯芯模板,要根據施工時的氣溫及混凝土凝固情況來掌握,一般在初凝前后即可用錘輕打,撬棍撥動。較大的芯模,可用倒鏈將杯芯模板稍加松動后再徐徐拔出。
【分析】
1.異形柱陰角處無法設置柱箍,陰角處木模固定完全靠銷栓或對拉螺栓,由于銷栓和螺栓數量配備不足,在混凝土振搗時產生脹模現象。
2.樓面平整度差。立模前未用水泥砂漿找平或封堵,封模后用木片、水泥袋紙等塞縫,澆筑混凝土時水泥漿外溢,拆模后有紙片、木片等嵌入混凝土內。
3.模板拼縫不嚴,陰角處的模板剛度不足,振搗棒插入混凝土內過深,振搗時間過久,使模板底部承受的側壓力過大而漏漿,出現蜂窩、麻面或露筋。
4.柱模板未澆水濕潤,柱混凝土澆筑前未鋪一層水泥砂漿。
【措施】
配備足夠的模板,合理安排周轉,按規范要求,現澆混凝土梁≤8m跨度的,拆模時混凝土必須達到設計的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75%;跨度>8m的,拆模時混凝土必須達到設計的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100%。拆模后如果施工荷載所產生的效應比使用荷載的效應更為不利時,必須經過核算,加設臨時支撐。
【分析】
1.支撐及圍檁間距過大,模板剛度差。
2.組合小鋼模,連接件未按規定設置,造成模板整體性差。
3.墻模板無對拉螺栓或螺栓間距過大,螺栓規格過小。
4.豎向承重支撐在地基土上未夯實,未墊平板,也無排水措施,造成支承部分地基下沉。
5.門窗洞口內模間對撐不牢固,易在混凝土振搗時模板被擠偏。
6.梁、柱模板卡具間距過大,或未夾緊模板,或對拉螺栓配備數量不足,以致局部模板無法承受混凝土振搗時產生的側向壓力,導致局部爆模。
7.澆筑墻、柱混凝土速度過快,一次澆灌高度過高,振搗過度。
8.采用木模板或膠合板模板施工,經驗收合格后未及時澆筑混凝土,長期日曬雨淋而變形。